信弘配资
在8月27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“北斗与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化交流活动”上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中亮发表了“导航通信深度融合与低空经济发展机遇”的专题报告。他指出,北斗与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是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,北斗系统2023年产值已超过5300亿元,但仍需从“免费产品服务”走向“商业化服务模式”,以支撑万亿级低空经济新业态。
邓中亮表示,构建智慧社会首先要实现“透明感知”,而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多模态、高密度、高频次、高复杂度的运行挑战。“无人机可像蜜蜂一样携带5克氰化钾进行精准注射,这突显安全管理的重要性。低空飞行器在承载50公斤货物时如从300米高空坠落,将对地面人员构成严重威胁,因此管理技术和法规成为当前发展瓶颈。”
信弘配资
邓中亮进行专题报告
在导航服务方面,邓中亮表示,北斗与GPS等系统虽已发展30至50年,却仍未实现真正的商业化服务能力。他算了一笔账:每天位置服务请求超过数千亿人次,若每次收取1分钱流量费,年收入可轻松突破万亿。“未来50年必须实现商业化服务,低空经济才有发展基础。”
邓中亮团队历经20年攻关,实现了三大突破:一是单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不增加原有成本信弘配资,精度可达毫米级;二是多网多源协同提升鲁棒性;三是天地一体融合实现广域服务。该项技术已被纳入3GPP国际标准,从R15的10米精度不断提升至R18的0.1米,“满足智慧矿山、智慧工厂0.3米精度需求。”
在低空经济场景中,这项技术正发挥关键作用。例如在新能源领域,太阳能电池板故障诊断定位精度达20公分,大幅提升巡检效率;在矿井、隧道中通过5G网实现0.3米以上定位,优于10毫秒的低时延为远程控制提供支撑。此外,团队还利用5G基站担任差分站,中国移动已部署6000个基站用于增强定位,显著降低成本。
邓中亮特别强调低空安全管理的紧迫性。他提出必须依托高精度时空感知能力,尤其是多机协同控制技术,同时发展三维地图与位置大数据服务,构建法规与技术协同的保障体系。
展望未来,邓中亮指出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迫在眉睫。“5G上天”与技术成本控制是打破国际垄断的关键。同时,人工智能算力与算法、仿生导航通信、人才培养(需上百万人)等也是支撑低空经济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“北斗正从产业化走向商业化,位置服务泛在化已成为数字孪生的重要支撑。只有实现通信导航深度融合,才能构建全空域、全时域的高可信时空底座,真正释放低空经济万亿级潜力。”邓中亮说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婷婷
编辑 朱登芳
二审 李姗
三审 李雪雪信弘配资
世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