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皖新闻讯 烽烟遍江淮,赤心照山河。在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壮阔史诗中一鼎盈,安徽籍烈士刘一鸿挺身而出,他以“江南大好河山,岂容日寇铁蹄践踏!”的赤诚担当,自发组建抗日武装并加入新四军,始终冲锋在保家卫国的前线,最终壮烈牺牲。2020年9月2日,刘一鸿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、英雄群体名录,他那份“誓当报效祖国”的信念如不灭的火种,照亮后人奋进之路。
受进步思想熏陶 毅然举义抗日
大皖新闻记者从马鞍山市烈士陵园了解到,1906年,刘一鸿出生于原当涂县杜塘乡坝头村(今属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落星村)。青年时期考入上海徐汇公学,他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中埋下了爱国救亡的信念之种。
刘一鸿烈士故居(马鞍山市档案馆供图)
1937年,全面抗日战争爆发,大片国土沦丧。国难当头,刘一鸿毅然辞去公职,回到家乡。在父亲的支持下,他变卖部分家产购置枪支,发动乡邻组建抗日自卫队。这支队伍活跃在坝头、小丹阳、采石一带,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家乡的土地。
试炮意外重伤 遗志鼓舞战友一鼎盈
1938年5月,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、钟期光率领下挺进江南敌后,途经当涂时与刘一鸿在徐山会见并商谈合作抗日。6月,新四军一支队一团抵达小丹阳,支队副司令员兼一团团长傅秋涛写下亲笔信并派人联络刘一鸿,刘一鸿读罢亲笔信激动不已:“江南大好河山,岂容日寇铁蹄践踏,一鸿誓当报效祖国。”后来,刘一鸿率部正式加入新四军行列。
1939年6月,刘一鸿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自发抗日的志士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,历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参谋长、副团长,在反“围剿”、反“扫荡”中历经三十余次战斗,屡建奇功。
一场意外,让刘一鸿烈士的生命定格在了1943年5月21日的正午时分。当时部队新到一门迫击炮,炮手数次试射失败,刘一鸿为让武器尽快投入战场,不顾危险亲自操作。第一发炮弹精准命中百米外目标,众人欢呼之际,他装入第二发炮弹,骤然一声巨响——炮弹在炮膛内爆炸,他的左腿被炸断,鲜血浸透军装。
因为当时团里不能做大的手术,刘一鸿被送往旅部治疗,途中因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,年仅37岁。
在弥留之际,刘一鸿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银元,交给了团政委,说:“这是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。”刘一鸿看着在场的战友们说:“我的革命任务已算完成,但整个革命事业还未成功。同志们不要因为我的牺牲而难过,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前进。我相信日本帝国主义一定会被打倒。”
英魂寄故土 精神永传承
刘一鸿的英勇事迹,始终被家乡人民铭记。1998年,“一鸿亭”在马鞍山市烈士陵园落成,飞檐翘角间承载着对烈士的追思;2002年,烈士塑像伫立园中,目光如炬,仿佛仍在凝视着他用生命守护的山河;2004年,刘一鸿烈士墓迁入马鞍山市烈士陵园,供后人瞻仰。
坐落于马鞍山市烈士陵园的“一鸿亭”(马鞍山市烈士陵园供图)
从自发举义抗日到与新四军并肩作战,从战场冲锋到交最后一次党费,刘一鸿用短暂而炽热的一生,践行了“一鸿誓当报效祖国”的誓言。这份舍家纾难的担当、团结抗日的胸怀、至死不渝的忠诚,正通过一代代人的追忆,成为江淮大地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。
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周镕健
编辑 陶娜一鼎盈
世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